点赞杭电人丨周磊:科研,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最近,我校电子信息学院教师周磊在杭电朋友圈名声大噪。他研发的智慧用电系统,能自动识别家里正在用的电器是什么,总功率是多少,线温有多高,电弧是否安全。
更厉害的是,当电线线温太高快要烧起来前,系统就会智能报警,报警信息就发到了居民手机上,提醒赶紧注意。居民要是没办法及时处理,工作人员就会后台操作,一个按键,先把家里的电关掉。
这就好比是每家每户多了一个“电管家”,发现并消除用电隐患一步到位。
现在,杭州西溪街道的多个小区和杭电学生公寓已安装上了这个既神奇又实用的“电管家”。所以敲黑板了: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用电,不用违章电器哦。
这个楼道里新出现的小盒子,就是周磊研发的智能用电系统。
“电管家”,用技术为生活保驾护航 |
早在2013年,周磊就发现事实上,不止老小区,包括学生宿舍、高层小区在内的用户很多时候由于生活上的一个小疏忽,就有可能引发火灾。因为消防隐患而发生火灾的新闻也层出不穷,但想一下子让大家都把这些隐患改改掉,很难。“我就想到研发一套智慧用电系统,用技术帮大家提前发现隐患,在隐患发生的临界点前,先及时处理掉。”
周磊团队给这个项目取名为“魔眼”,致力于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解决室内用电器故障、线路老化引起的电气安全隐患及室内环境检测。用户可通过系统网站和手机APP随时随地掌握室内安全信息,实现对电器及环境状况的监控。“魔眼”从2013年开始孵化,到2015年12月份在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决赛上一举获得8家主要投资机构中4家的青睐,并收获意向投资1000万元。
周磊(中)和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谈
“尽管因为研发理念和进程等方面的原因,最后没有接受这笔投资。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市场对这个项目是认可的,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这更坚定了我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真正实现将项目从实验室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那几年里,压力时常萦绕在心头,心中的块垒无法排出。”周磊坦言,“外界包括自己的亲友有太多不看好的声音,有些时候光是跟他们解释什么是‘智慧用电’就要费好些唇舌,说是不打击积极性,那是虚的。”
(周磊的学生正在介绍智能用电系统后台的数据)
转机出现在2017年,国务院、浙江省发布相关推广应用智慧用电的文件。“顿时觉得如释重负,有种豁然开朗的心境。这说明国家也重视并推进这个领域的发展,整个人做事也更有动力和信心了。”2019年两会期间,国家电网对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火爆网络,引发一轮轮热议。“生活也好,做科研也罢,大时代的宏观叙事跟小日子之间总是息息相关、同频共振的。所以认准了方向,就要有耐心和信心。这回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底气更足。”周磊感慨到。
现在,西溪街道已经有800多户人家都在用“魔眼”项目。“有了这套系统,居民也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我们也没有止步于此,还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让它更简单操作与运行。科研项目不应在实验室里束之高阁,而应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为民服务才是科研理应发挥的最大效能。”
(周磊的学生正在监测系统后台情况)
科研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是一种享受 |
“我很热爱生活,也注重个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周磊笑着说到,“热爱生活对做科研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有计算机和电子专业背景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我会从生活的很多现象出发,琢磨着如何用自己所学的技术让生活便捷化,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从这个层面讲,我的科研工作跟生活融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享受,我更愿意去挖掘工作的美与意义。”
从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出发,除了“魔眼”,周磊还做了一系列的项目,这两年光是发明专利都已经有8项了。他还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团队组成了反重力实验室,实验室里满满当当都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其中好些甚至都已面市。
挂在墙上的智能空气媒体机分家用和商用两个版本。除了净化空气这一功能,家用版还可以接打电话,看视频;商用版可以播放广告,实时显示室内温度及空气指数。周磊的研究生李屏在跟记者介绍的时候如数家珍。“现在这个产品已经卖了上万台了。”他满脸自豪。
(周磊与学生正在查看智能空气媒体机的运行情况)
实验室另一端挂着一个电视显示器,学生在做引体向上、深蹲,或立定跳远时,个数都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而且还能根据动作规范程度给分。“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研发这个项目也是基于身边很多学生体质不算很好,引体向上只能做一两个这一事实。将互联网引入力量训练,既增强学生体质,又解决了计数的人力成本,一举两得。”
在“互联网+体育”领域,周磊自主开发的“阳光长跑智能管理系统”已收获累累硕果。按照学校阳光长跑活动规定,每名学生每学期完成36次“打卡跑步”任务为满分。从2013年项目一开发成功,便告别人工监测,实现打卡测跑步次数。现在系统已升级成4.0版本,使用的可靠度、数据的可信度均毋庸置疑,已在全国16所高校推广应用,覆盖学生人数达20万。“上个星期又过去了趟北京林业大学,他们使用我们的系统已有两年了。”
“‘技术让生活更美好’绝对不是一个口号。但现实情况中,很多科研项目其实很不错,实用性也很强,但就只走到了‘可用’这一步,也就是只在技术上可实现这一层面,没有再往下走下去。如果再继续推一推,对我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言辞间,周磊不无遗憾地说到。
“接下来,我还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继续将产品打磨得更好,操作性更简便,让科研项目更进一步地走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这是我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成就。”周磊坚定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