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来源:科研院 时间:2019-01-08 点击量:10542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浙江信息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研导向,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为主要抓手,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省科技厅2014年发布的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中,我校名列第2位;在2013-2014年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中,我校名列第81位。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的重要高地。
基础研究实力不断提高
2016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增加18项,首次获得国家优青项目;2017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增加12项,实现连续2年获得优青项目;2018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再传捷报,110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立项数再创新高,相较2012年增加了70%。其中,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我校年度立项数和经费总额双双进入全国前百,实现历史性突破,直接经费总额、项目资助率居省属高校前列。
2013年以来,学校一方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机制,高层次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另一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鼓励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六年来,我校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627项(含重点项目25项、重大项目5项),其中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8项(含重点项目19项、重大项目2项)。自动化学院薛安克教授的“基于非线性控制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快速测试装置的研制”项目、电子信息学院孙玲玲教授的“无标记循环肿瘤细胞毫米波检测仪研制”项目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项;自动化学院鲁仁全教授的“网络量化系统的控制理论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计算机学院俞俊教授的“图像处理”项目、电子信息学院罗国清教授的“微波技术与天线”项目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计算机学院严义教授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组态可扩展文件交互标准研究及试验验证平台建设”项目获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立项,填补了我校千万级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上的空白。
我校基础研究整体实力以及承担大项目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省内外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2018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省属高校中的排名上升一位,位列第三。结合学校信息学科优势,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申报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年立项数达到9项,继2016年之后再次居省属高校首位。近四年共立项24项,居省属高校前列,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平台团队建设取得实效
2018年,是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丰收的一年。“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是我校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年内还新增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1个、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欧盟驻华科技参赞代表团来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参观
近年来,学校结合当前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所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我校学科发展优势和特点,整合相关优势资源,谋划成立一系列前沿科研平台。通过资源的聚集和政策的倾斜,引导有实力的教师参与到相应研究中来,促进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动浙江数字经济的发展。
2018年5月,学校在文一校区隆重举行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服务平台。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高水平的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浙江省杭电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生物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研究院、“一带一路”信息技术研究院以及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等。这些优势平台的组建,促进相关资源向特定优势领域的相对集中,也推动了学校创新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校外资源的有效对接。
平台与团队的有效整合,实质是汇聚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申报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创造了条件。六年来,学校共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其中,国家国合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国合基地2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1个。新增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
信息学科特色更加突出
信息学科是我校的传统特色学科,也是我校着力打造的“一体两翼三足”学科体系的主体。我校传统三大优势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新兴优势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均属于信息学科。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的根本。
据统计,我校近年来获得的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中,78%属于信息学科;获得的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中,91%属于信息学科。从近年来我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来看,在信息学部所获得的项目数始终占到50%以上。2018年,我校共有60个项目获信息学部资助,占58.82%。我校获得的重点项目绝大部分为信息学部资助项目,重大项目及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无一不是信息学部资助项目。从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立项情况看,杭电的立项数位列全国第14,直接经费总额位列第17,在全国范围均具有相对竞争力。
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稳步提升。结合学校信息学科特色,学校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化,依托原有管理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会计学院等,组建了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等一系列“人文社会学科+信息学科”模式的交叉学科平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信息化和特色化。近年来,我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保持逐年稳步提高的趋势,“人文社会学科+信息学科”式项目比例也在逐年提高,2017年和2018年均超过50%。2016、2017年,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选题均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与信息学科有机结合后,其杭电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人文社科登攀计划成效明显
经管学科也是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以经管学科为主的人文社科学科群是我校“一体两翼三足”学科体系中的“三足”之一,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我校于2013年开始施行“哲学社会科学登攀计划”,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六年来,学校社科研究实力不断提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由2012年的3项增加到2018年的15项。期间,共获重点重大项目5项,并实现连续两年获得重大招标课题和立项数连续三年达到两位数。管理学院陈畴镛教授的“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推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经济学院李晓钟教授的“互联网融合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立项。
学校高度聚焦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研究,围绕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积极开展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助推学科高质量发展。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获批成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发挥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作用,聚焦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研究重点,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2018年,中心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领导批示9份,其中获得省主要领导批示5份。相关成果和领导批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委网信办主任朱重烈主持召开座谈会,专程邀请陈畴镛及团队辛金国、周青、王雷等教授参加,听取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平台,为浙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建议。
成果数量质量同步提高
六年来,学校牢牢把握新一轮信息科技创新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强化、提升学校信息科技发展特色和优势的首位度,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学科,增强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攻关能力,在工业互联网、安全存储、生物3D打印、智能制造、类脑技术、脑机结合技术等领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工业互联网 我校作为第一单位起草了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语言)国家标准,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发明、标准规范与制定,形成了完整的一套技术体系,在产业领域可大规模复制与大面积推广,直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ePLC(嵌入式PLC)概念,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ASS软件开发平台,用于解决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的“有体无心”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唯一已经大量授权许可证(License)、面向高端数控装备的集成组态编程平台,已在国内30多家企业获得应用,Licence授权数达10万个,创1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得2016年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我校6项成果获201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固态存储技术 在国际上首创多CPU并行处理的芯片架构,成为国际上固态硬盘的主要架构之一,设计和生产出全球业界密度最高的固态硬盘,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独创多存储介质接口设计,突破了硬盘容量和性能瓶颈,单盘容量达到10TB;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固态硬盘(SSD)、嵌入式固态微硬盘(eMMC)和加密U盘的控制器芯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实现了新一代硬盘的国产化;在芯片中设计实现了多种加密算法,打破了美国对固态硬盘加密技术的垄断。研究成果已规模产业化,完成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在无人机、智能武器、警务终端、特种装备上广泛应用,解决了航空航天、军队、公安、国密等重要部门的燃眉之急。该成果获得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生物3D打印技术 形成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生物3D打印装备、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产品与服务协同研发生产体系,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进程位居国际前列,2012年被Biomaterials评为生物3D打印领域内最先进水平;推出国内首个商品化的3D打印肝组织单元,获世界前十制药公司的细胞3D打印药物筛选合同。Bio-Architect系列生物3D打印机的产业化,实现10余种生物3D打印材料的工业级生产开发;研发的商品化3D打印肝单元,被Merck(默克)等公司用于药物筛选;研发的3D打印皮肤进入临床试验,相关技术被L'OREAL(欧莱雅)等公司采用;各类3D打印医学产品和服务被Johnson(强生),Medtronic(美敦力),Boston science(波士顿科学),AstraZeneca(阿斯利康)等跨国医药公司采用,已应用于中国大陆、香港、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系统。
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办法》《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不断强化成果培育和激励。六年来,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4项,其中一等奖21项。学校教师共发表各类论文8156篇,其中高水平论文从2012年的487篇增加至2018年的1045篇,增加了114.58%;SCI收录论文从2012年的187篇增加至2018年的616篇,增加了229%。我校教师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材环学院苏伟涛教授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这是我校作为第一单位首次在该刊物发表论文。
2013年,学校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修订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及其新老政策过渡期补助方案》,几年来,学校教师获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从2012年的156项增加到2018年的292项,增加了87%。
服务地方工作不断深入
学校致力于将知识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切实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政策,优化完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和奖励分配机制,落实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分类评价、创新劳动成效与奖励激励额度匹配的科技创新绩效分配制度,切实推进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和创新活力。
六年来,学校技术合同成交额4.58亿元,实到金额达3.8亿元。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横向科研项目实到经费近乎停止增长的情况下,学校于2017年通过修订《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增加了对横向科研的激励,同时学校积极做好对横向科研的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最终实现年度到账金额6450.44万元,比2016年增长11.76%,新签订横向合同321项,其中百万以上项目20项,经费总额和百万以上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度,新增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9799.95万元,实到总经费9705.84万元,与去年相比增长50%,并实现横向千万级项目零的突破,横向科研合作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修订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制订了《科研成果登记管理办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企共建科研平台管理办法(试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办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对校企科技合作平台、转移机构的规范运行、知识产权转化过程的风险防控和对成果创造人的激励提供了制度保障,并积极开拓市场化、多样化的成果转化途径,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校发明专利转化率保持在20%左右的高比例,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中,我校成果转化率位列第1。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首批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高校。2018年度,学校以转让和许可方式转化的专利数已达160项,合同总金额457.25万元,较2013年增加200%;实到330.1万元,较2013年增加133%。我校成果转化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学校依托电子信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教师创新创业,对教师的标志性科技项目成果和科研团队进行培育,从科技经费、人员配备、场地资源、外部条件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芯片、生物3D打印、自动化、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涌现了一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新创业典型,2018年新增培育我校教师创立科技型公司46家,累计培育科技型公司共88家。目前在职教师创办企业上市的有2家,创办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有2家,另有多家正筹备上市。
学校通过与地方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研发中心、测试中心等合作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载体,搭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区域性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2018年新建成校企合作平台42个,累计建成各类校企合作平台185个,建成了宇视、中孚、城市大数据等3个体量较大的校企科研平台,争取企业投入超过3000万。在原有产学研平台基础上,学校着力推进地方研究院建设,目前已有8家地方研究院建成并投入运行,1家地方研究院正在启动建设中。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总量已达到22个,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聚焦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点,学校积极参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工作,牵头的浙江省信息技术产业联盟、浙江省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大江东高校产学研联盟、浙江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联盟等建设工作顺利推进。2016年,学校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荣誉称号,被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浙江省第二批高校科技经纪人试点单位”。2017年,学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8年又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优秀奖及个人奖各1项。(科学技术研究院)